第 004 版主要新闻 |
字体: 放大![]() ![]() ![]() |
|
||||||||||||||||||
聚焦北京2022年冬奥会
本报记者 覃江宜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焰火中的“迎客松”……一场冬奥会的开幕式,让全世界又一次被“中国叙事”深深打动。人们感慨于“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但是,“中国人的浪漫”又何止开幕式呢,整个北京冬奥会都是诗意的,这里面有满满的中国故事,满满的中国情感。有五千年的底蕴,有新世纪的自信,一根火炬才能“点亮”星海,一片雪花也可“点燃”冰雪世界。 A “中国风”奥运开幕式,你永远可以期待 你永远可以期待一场“中国风”的奥运开幕式,2008年和2022年,一夏一冬的两场演出彼此呼应,那是中国的灿烂过去和缤纷现在: 2008年,一道耀眼的火光激活了天地万物之源,日晷点亮了鸟巢,2008面缶组成的矩形缶阵,闪出场面宏大的倒计时,为北京奥运会拉开帷幕;2022年,一个个瞬间为北京冬奥会倒数,在全球观众面前闪回的二十四节气,以及每一句脍炙人口的诗词,背后是中华民族的大美河山和生活情致。 有些创意一脉相承。2008年,烟火是29个“大脚印”,象征着29届奥运会,也象征着中国历经百年跋涉的奥运足迹;2022年,烟火是一棵棵“迎客松”,矗立在夜空中,那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的延伸。 有些内涵相映成趣。2008年孔子的“三千弟子”在鸟巢集体朗诵“君子和而不同”,2022年五个充满未来感的冰球运动员在鸟巢激情“冲浪”;2008年的画轴一展开便是五千年,太古遗音、四大发明、丝绸之路、万里长城,漫漫青史尽在其中。2022年的画卷一舒展就是新天地,“黄河之水天上来”,冲刷出一块色彩纷呈的冰雪世界。 有些东西是壮丽的也是婉约的。2008年的点火是5块奥运金牌得主李宁脚踏祥云,飞在鸟巢400米半空,那是“夸父追日”。2022年的点火是两位普通冬奥选手将火炬插在“雪花”中央,寓意“一叶知秋”。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是一部史诗,大开大合,荡气回肠,展示了中国人的历史和传统,先人们走过的道路;2022冬奥会开幕式是一篇散文,别出心裁,不拘一格,更想展示的是我们为何走到一起,团结起来能做到什么。一个是“我”,另一个是“我们”,从“讲述历史”到“面向未来”,蕴藏着一个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放的中国。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人的浪漫,因为,那背后是五千年历史底蕴下的中华审美。 B 张艺谋的坚持,也是中国人的浪漫 审时度势,迎难而上,这也是中国人的浪漫。 两场开幕式的背后,是导演张艺谋的呕心沥血。故事的开场并没有万众归心,2004年8月2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这几乎是张艺谋的导演生涯中的至暗时刻——14名穿着红色旗袍的女孩伴着《茉莉花》出场,节目却被批“不伦不类”,举国上下一片差评,愤怒的群众当街喊出“千万不能再让他当总导演了”…… 张艺谋没有放弃,541天后的北京奥运会,他动用了多达一万五千名演员,呈现了时长4小时的开幕式,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涌,浓墨重彩的鸿篇巨制让世界侧目。 张艺谋始终在超越自己,2022年的冬奥会开幕式,他不再使用人海战术,3000名现场演员,不到100分钟的演出时长,却又一次将中国文化的浪漫与唯美展示得淋漓尽致,让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简约之美与科技之美和谐共存。 这是一个导演的自我迭代,张艺谋始终在根据不同语境进行着诗意表达。过去在商业压力下,他也拍出了很多令人失望的电影,比如《三枪拍案惊奇》和《长城》。但“国师”的过人之处在于,倒下了立刻爬起来的坦然与能力,他的创作欲望越来越旺盛,从未局限在一方天地:2018年的《影》,张艺谋又做回了自己,以水墨画风坚守东方美学。随后拍了灰头土脸的《一秒钟》,借此追忆远去的“那些年”。《悬崖之上》和《狙击手》同样体现了张艺谋的求新求变,以小博大的野心与热忱。 很多人相信,张艺谋最出色的作品永远会是两部奥运会的开幕式。在刚刚上线的冬奥会开幕式纪录片《盛会》中,人们得以了解张艺谋如何利用1000天的时间完成这100分钟的盛会:依然是尽善尽美的偏执、天马行空的创造、事无巨细的雕刻,一如既往地挑战各种不可能,在他身上也容易看到中国人特有的浪漫:在传承中创新,在积淀里舞蹈,永远脚踏实地,也永远仰望星空,正是这些特质让中国人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屹立潮头。 现在,你可以期待闭幕式的创意了,张艺谋力求让2008年北京夏奥与2022年北京冬奥连线——穿越时空的“会面”,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吗? C 中国式的浪漫,不只在开幕式上 北京冬奥的浪漫,是根植在赛场内外的,哪怕只是“闻名”,就足够让人心醉。 谷爱凌拿下首枚奥运金牌的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一条彩虹丝带见证了北京冬奥“顶流”的诞生。这是全世界首个建设在城市工业遗址之上的体育场馆,奥运会后它将作为地标建筑,引领一座老工业区的新生。 在北京冬奥张家口主赛区,蜿蜒伸展的雪道是一柄“玉如意”。选手置身其中,可以看到远处山峦间的古长城。在它的身边,烽火已经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山谷间回荡的是体育竞赛的欢呼。 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我们自豪于这个国家的底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中华图腾“龙”的创意,长长的弯道如一条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整体轮廓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因此得名“雪飞燕”;北京冬奥村中心花园的设计灵感,来自清代乾隆年间的中国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图卷《冰嬉图》…… 在此间,一点一滴流淌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冬奥火种灯的创意源自中国古代第一盏灯:西汉长信宫灯。长信,即为永恒的信念,代表着人类对光明和希望的永恒追求。仪式火种台则采用了中国传统青铜器“尊”的曲线造型,基座沉稳,象征“地载万物”。而北京冬奥会奖牌“同心”,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玉璧,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哲学思考。 看起来是平淡,端详起来是隽永,这便是东方传统美学。而中国人的现代观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止于当下——在张家口山区的腹地,一台台巨型风车日夜运转,山谷中建起的电力转换站,为冬奥点亮万千灯火。“北风号怒天上来”,这不再是山民的梦魇,它成为了北京冬奥的保障,也成就了千家万户的美梦。北京冬奥的浪漫并不悬浮,因为它来自一代代中国人骨子里的担当。 D 看“雪花”飘在北回归线以南 从“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壶),到“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大跳台),再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花滑),借由一场家门口的盛会,人们意趣盎然地发现了古诗与冬季运动更多的关联。在对抗中看到诗词,在残酷的竞技面前保持内心的风度和原则,这也是北京冬奥独有的浪漫。 看到最大的竞争对手泰丝·勒德功亏一篑失声痛哭,锁定金牌的谷爱凌第一时间上前安慰对方;单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最后一位上场的新西兰选手佐伊滑出了最高难度,两个竞争对手激动地冲上去,三个人抱成一团忘情庆祝;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国小将苏翊鸣屈居亚军后大度地说,“和儿时偶像同台领奖,已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经历)”。 浪漫不只属于那些舞台上的主角,也属于台下的万千群众。冬奥让一朵朵小雪花飞舞,冰雪运动不再是“冬季限定”和“北方限定”,它飞向了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27岁的中国小伙张嘉豪决定从面包师转向滑雪运动员,没有专业背景的他为赢得北京冬奥会资格,一个人远赴智利、瑞士和荷兰参加预选赛事。这份孤勇即便没有结果依然动人,因为突破自我的决意,已经超越了运动本身;一支平凡的老年冰球队“北京1979”前不久成立,这支球队平均年龄高达60多岁,“老男孩”少年时的梦想被冬奥会重新激活,年龄和病痛都不再是阻碍。 当“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一片片“雪花”飘在北回归线以南,正像“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这难道不是扑面而来的浪漫吗? |
字体: 放大![]() ![]() ![]() |
版面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