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 |
第 026 版主要新闻 |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本版导航] [返回首页] |
|
|||
广西民族医院神经外科 赵冠焱 覃梅花 李彩婷 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可是,李阿姨左眼皮已经跳了20多年但一直没见财来。这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治? 事例: 困扰20多年的毛病消除 李阿姨今年65岁,20多年前开始出现左侧眼皮跳动,当时并不在意。随病情发展出现左侧面部肌肉抽动,到处就诊,服药、针灸和注射肉毒素后,面部左侧眼睑不能完全上抬,左侧嘴角歪斜,不单影响了生活还影响美观。因为得了这个疾病,李阿姨一家人受到很大困扰。 最近一次,李阿姨再次到眼科就诊,听眼科医生说,这个病在神经外科可以治愈。家人满怀希望带着李阿姨到神经外科就诊,神经外科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指出,目前可明确诊断面肌痉挛,但需住院进一步检查,如果有明确责任血管,手术可以治愈这个病。李阿姨和家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医生还表示,面肌痉挛通过药物只能缓解症状,要想治好只能通过手术治疗。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李阿姨左侧面神经与一血管关系密切,肌电图提示侧方扩散波阳性。 经过检查明确诊断后,医生们为李阿姨进行了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术前电生理监测侧方扩散波阳性,当找到面神经和关系密切的血管后,轻柔分离并隔开后,电生理显示侧方扩散波消失。 医生指出,面肌痉挛有了术中电生理保驾护航,手术更加稳妥、放心。术后麻醉清醒后,李阿姨左侧眼皮和面部肌肉抽动消失,困扰她多年的毛病终于没了。 科普: 面肌痉挛病症解析 面肌痉挛的异常神经冲动可能是面神经上某些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的结果。这些刺激可能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性扩张或动脉瘤的压迫。1967年,国外一名专家提出,面神经根部受到微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若将微血管牵开,可使面肌痉挛解除。小脑后下动脉或其分支的压迫占60%,小脑前下动脉及椎动脉分支的压迫各占20%~30%。其他原因如小脑脑桥角肿瘤、炎症、面神经炎后脱髓鞘变性、静脉压迫等引起不到1%。 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地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有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随后逐渐延长可达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 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较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根据相关专家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分为四个级别: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阵发性、一侧性面肌抽搐而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诊断并不困难。 面肌痉挛一般不会自愈,如不给予治疗,部分病人于病程晚期会出现患侧面肌麻痹而抽搐停止。对面肌痉挛病人施行微血管减压术可有部分出现听力下降、面瘫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为了预防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并发症,手术时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听神经直接电位和面神经肌电图等监测,将会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 首选药物治疗 面肌痉挛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但由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面神经分支的肉毒素注射治疗也较常用。一般治疗方法如下: 1.药物治疗: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巴氯芬及各种镇静安定类药物,如苯巴比妥等,对少数病人可减轻症状。 2.理疗或针灸:用钙离子透入疗法或平流电刺激,可减轻症状,不能根治。 3.微血管减压术的适应证:①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无效者;②CT和(或)MRI不能除外继发性面肌痉挛;③排除Bell面肌麻痹或面神经外伤后的面肌痉挛。 |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