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 |
第 022 版主要新闻 |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本版导航] [返回首页]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儿科 凌俊 儿童的发育与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危因素会阻碍儿童的潜能发展。而规范管理和早期干预,可使高危儿发挥潜能,减少发育偏异等。早期识别、定期监测、科学指导干预,可明显促进高危儿早期发展,改善预后,减少伤残,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什么是高危儿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到3岁内,具有可能影响身心发育的各种高危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儿童。 综合以下几方面因素,可判断孩子是否属于高危儿: 出生前:孕母高龄(>36周岁)或低龄(<18岁)、糖尿病、胆瘀症、妊高症、贫血、甲亢、发热感染、先兆流产、误服药物、多胎、吸烟喝酒等。 出生时:急产、滞产、难产、胎心增快或减慢、臀位、胎膜早破、羊水过多或过少、羊水粪染、脐带绕颈或打结、胎盘异常等。 出生后:早产、低体重、巨大儿、反复抽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轻或重度窒息、病理性黄疸、低血糖、重度贫血、颅内出血、红细胞增多症、婴幼儿期脑外伤、神经系统感染等。 无围产期高危因素,但发育评估时发现的发育落后或肌张力障碍、姿势异常的婴幼儿,也属高危儿。 高危儿应定期随访 高危儿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通过增加监测频次,动态观察儿童发育并定期给予指导干预。在基本公共卫生儿童健康检查基础上,6月龄以内儿童每1~2个月随访一次,7月龄至1岁儿童每2~3个月随访一次,1岁以上儿童每3~6个月随访一次。 管理频次主要根据高危因素、生长发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 随访内容包括生长发育、各项神经学检查、早期筛查量表及相关诊断性评估量表的运用(运动、语言、认知等)。 如何开展高危儿的家庭监测 要及早发现高危儿,需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及早发现孩子的临界表现或异常,尽早干预,提高预后。 ①护理婴儿时手脚经常“打挺”、好像“很有力”,活动时好像有阻力或很软,如“布娃娃”一样; ②满月后头老往后仰,扶坐时竖不起头,不注视人脸或物体; ③3个月不能抬头,逗不会笑、不会发音; ④4个月手仍紧握拳不松开,拇指紧贴手掌; ⑤5个月俯卧位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 ⑥6个月扶立时尖足,足跟不能落地,不会伸手抓物; ⑦7个月不会发“ba”“ma”音; ⑧8个月不能独坐; ⑨头和手频繁抖动; ⑩整日哭闹或过分安静,喂养困难。 高危儿要进行早期康复干预 婴幼儿期是促进儿童充分发挥潜能的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时期,根据脑的可塑性和多系统发育理论,在脑快速发育和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进行早期干预,可起到良好效果。 早期干预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使其达到最佳潜能发展。为生长发育偏异的儿童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干预,是对医学治疗必要而有益的补充。对已出现临床异常表现的高危儿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改善高危儿姿势和运动模式,促进发育,避免或减轻继发性残损的发生。 高危儿早期干预方法 营养干预:重视生长曲线图的使用,明确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评价,寻找体格生长偏离原因,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均衡膳食等个体化指导,纠正不良进食和喂养行为。 心理行为发育:儿童各能区的发展相互作用和影响,开展基于儿童个体发育水平的具体能区的早期干预,有利于促进儿童该能区改善和全面发展。 运动发育:根据儿童运动发育规律和具体运动能力的水平,在家庭日常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身体活动和运动的机会。 感知觉与认知发育:通过日常生活体验和交流玩耍,促进儿童视觉、听觉等各感知觉的发育。为儿童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促进儿童认知发育。 语言发育:在日常生活中,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从引导儿童“看”“指”及“说”三个层面给予支持,在儿童回应、表达时给予肯定。 社会情感与适应行为:给儿童提供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亲子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和日常生活规则,识别儿童的情绪和行为,以耐心、平和的态度面对儿童,引导儿童合理表达情绪,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养育:重视家庭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在儿童早期进行以依恋为中心的家庭养育干预,可以保护和促进脑和神经发育。注意观察、倾听和恰当回应儿童,与儿童共同参与交流和玩耍,对情感和社会能区可产生更大的神经反应,将早期干预融入到日常生活,这对于儿童发展的自我调节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都很重要。 疾病防治:对患儿进行相应疾病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预防和监测容易发生的其他疾病。定期带孩子做健康检查,了解并及时发现是否伴发其他疾病。 |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