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 |
|
第 002 版主要新闻 |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本版导航] [返回首页] |
|
|||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刘成 近年来,我们时常能看到关于猝死的新闻,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实际上,青少年也可能发生猝死,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突发、不可预期的死亡,可发生于各个年龄层。青少年心源性猝死发病率较低,与成年或老年人不同的是,与缺血性心脏病关系不大,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病因复杂,常见病中,居前三位的分别为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异常及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今天,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三种疾病。 器质性心脏病 肥厚性心肌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心肌病,以心室壁增厚为突出特征。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多数患者临床无症状,是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行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意外发现;部分患者可以有运动相关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及晕厥等;部分患者以心源性猝死为首发表现。常用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基因检测等。 扩张型心肌病。本病的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该病的发生与感染、基因及自身免疫及细胞免疫有关。确诊后5年生存率约50%,10年生存率约25%。扩张型心肌病起病隐匿,在早期,患者因心脏代偿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活动后气促及活动耐量下降,甚至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后期出现食欲下降、腹胀、下肢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还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发生血栓塞,甚至猝死。治疗方面,主要是阻止基础病因介导心肌损害,有效控制心衰和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和栓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和进行性心室功能障碍有关。是35岁以下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第二大常见原因,高达20%的心脏相关死亡与该病有关。常见症状是心悸、头晕、晕厥,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时可发生猝死。有效的诊断性检查包括心电图、动态心脏监测、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基因检测。该病的治疗重点是:明确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考虑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通过药物治疗、限制运动和导管消融术,尽量减少心律失常和ICD治疗;抑制疾病进展;考虑家族基因筛查。另外,限制运动对于延缓室性心律失常和疾病进展是必要的,应建议患者避免高强度和耐力运动。 冠状动脉异常 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是多种不同冠状动脉先天解剖畸形的统称。严重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可导致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异常、固有冠状动脉解剖异常、冠状动脉连通异常。常用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A、冠脉造影等。治疗方面主要是外科手术治疗,经手术治疗预后好,97%的患者术后症状消失。 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包括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短QT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等,该类疾病多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青壮年、儿童常见,往往心脏结构无异常,呈家族遗传性。患者多以心悸、胸部不适、呼吸困难等不适就诊,严重者有晕厥、抽搐,甚至猝死,常用检查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基因检查等,严重者目前治疗方面可考虑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避免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发生。经静脉ICD、无导线ICD、皮下ICD和可穿戴ICD等多种技术的合理应用,给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总体来说,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涉及器质性心脏病、先天冠脉异常及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多种病因,其发作特征及相关病因有特殊性。对患病个体和高危人群临床特点的评估、基因突变检测以及猝死风险的分层要求全面而个体化。正确的诊断、危险评估与治疗可挽救年轻患者的生命,带来长期的预后改善。 |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