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3日 |
|
第 006 版主要新闻 |
字体: 放大![]() ![]() ![]() |
|
||||||
医疗科普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伤手外科 陈建文 “崴脚”又称踝关节扭伤,主要临床表现是踝关节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相关数据显示,足踝扭伤在关节及韧带损伤中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同学们跑步、下楼梯容易崴脚,疲劳、突然变向、场地不平整、跳起落地、踩到别人脚上或踩到球上,都容易崴脚。中小学生群体日常活动量大,发生崴脚的概率比普通成年人要高一些。一不留神崴了脚,行动一瘸一拐,很是麻烦。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崴脚?不小心崴了脚该怎么办? 1 崴脚后的错误做法 不少人崴脚后自以为不严重,仍会继续行走。其实,这样做不仅会增加疼痛感,还会加深对韧带的伤害,严重的可能会造成骨折移位,影响后续的康复治疗。所以,崴脚后应立即停止行走。 许多人崴脚后,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法。常见的错误做法有下面三种: 不固定。踝关节的扭伤一般都是内翻的损伤,90%是外侧韧带出现了撕裂、断裂或者外踝撕脱骨折,从而导致脚踝内外侧解剖稳定机制失衡。很多人认为,崴脚后使用外固定(石膏、护踝、弹力绑带)的方法非常麻烦,影响正常的行走、工作、学习、生活,所以不愿意固定。殊不知,这可能会给崴脚的患足带来潜在的后遗症。其实,崴脚之后使用固定的方式辅助康复,有利于减轻疼痛,同时可以消肿,能够促进损伤软组织的恢复。 立刻热敷。当崴脚之后,脚踝会出现软组织、韧带撕裂、疼痛肿胀、毛细血管破裂等现象,增加了血液、组织液的渗出,局部可能出现疼痛和肿胀,并会慢慢加重。错误的观点认为,崴脚之后应热敷,以便活血化瘀。实际上,热敷会增加局部的血管扩张,增加渗液和出血,从而加剧肿胀和疼痛。 不注意休息。大多数人认为崴脚之后休息与否无所谓。崴脚后,由于基本的踝部骨性结构尚完整,因此仍能下地负重行走,“有点不方便,但熬一熬、忍一忍还行”,不影响正常生活。其实不然。休息是踝关节韧带及周围软组织康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崴脚后3~5天内(急性期)应该少走路(适当制动),这样有利于局部软组织尽快消肿和完成早期的修复。如果继续在无保护条件下随便走路,踝关节随意地活动,不利于局部软组织的恢复和韧带的解剖学位置稳定,更不利于肿胀的消退。长时间下去,也会加重外踝软组织的炎性反应,致使滑膜增生,损害关节稳定性,导致韧带拉长和松弛。 2 正确的处理措施 首先,排除合并骨折。崴脚后应在第一时间停止运动,并乘坐轮椅或平车,尽快到附近正规医院就诊拍片以明确是否合并骨折。如果未合并骨折,只是轻度踝关节扭伤,可回家卧床,抬高患肢,静养休息。对于合并骨折的踝关节扭伤,根据骨折分型,应用支具或石膏固定,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第二,早期冷敷。踝关节扭伤后的早期处理措施是冷敷,可以明显缓解疼痛,减少出血和肿胀程度。可用毛巾包裹冰块进行冷敷,每次20~30分钟,每2小时一次,持续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以免冻伤皮肤。扭伤48小时后可改用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瘀血消除。 第三,适当卧床休息。无论是韧带软组织损伤还是合并踝关节骨折,崴脚后,我们都建议患者不要下地走路,因为行走过多不仅不利于肿胀消退和韧带修复,还会使踝关节骨折移位,加重损伤,原本可以保守治疗的骨折,不得不采取手术复位。 第四,后期注意康复训练。长时间的被动静养会造成关节僵硬、肌力下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问题,因此,当达到适当的静养时间后,建议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足踝训练。 3 日常如何预防崴脚 一是加强肌肉训练。平时进行适量运动,尤其要进行有意识的弹跳训练,保持下肢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且在运动前要热身,放松紧绷的肌肉。 女孩应少穿高跟鞋。高鞋跟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小,使人的重心不稳,稍不留神鞋子容易向内侧或外侧歪斜,导致脚踝扭伤。 二是注意行走安全。在湿滑地面上要小心行走,避免摔跤;夜间行走时,要注意照明;在不平路面活动时,为保护踝关节,尽量穿高帮鞋,这类鞋的鞋帮很长,几乎能保护整个脚踝。 崴脚虽常见,但不容小觑。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平时注意保护踝关节,才能将崴脚导致的损伤降到最低。 |
字体: 放大![]() ![]() ![]() |
版面导航 |